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,接受的外界信息80%以上来自视觉输入。人们通常认为,视力问题是由于眼部疾病造成的,但是近年来的医学研究发现,不少视觉障碍是由于脑部视觉区受损所造成。这种由于孩子脑部先天或后天受损引起的视觉障碍,统称为“大脑性视障”。
大脑性视障孩子在诸多领域均受限制
一般而言,造成大脑性视障主要原因是胎儿时期脑部缺氧,脑室内出血、脑室周围白质软化、脑积水、脑部发育不良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、宫内感染等,均可使大脑无法接收和储存眼睛所看见的事物,以致产生“视而不见”的情况。大脑性视障的孩子在认知、社交、生活自理上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,比如:
一、认知发展滞后
儿童早期学习的信息,85%是通过视觉而获得,视力正常的儿童在尝试做某事之前,会先成百上千次的观察周围的人、物与活动。视障儿童在认识和了解世界的过程中,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观察外部世界,感觉经验的缺乏将会阻碍和推迟视障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。
二、较难建立亲子关系
婴幼儿通常对家人,尤其是母亲的面容倍感亲切,一看到母亲的脸便会欢笑、手舞足蹈,亲子关系从而建立。大脑性视障的婴幼儿由于视力障碍,不爱注视人脸,对面容没有兴趣,不会对父母的表情做出回应,以至亲子间的沟通大受影响。
三、社交能力弱
大脑性视障儿童反应迟缓,辨别面容和面部表情困难,与别人眼神接触少,抗拒陌生事物,他们往往不能与同龄孩子一起玩耍,经常喜欢依附熟悉的成人,影响社交能力的发展。
四、生活技能欠佳
大脑性视障儿童缺乏视觉导向动作,拒绝复杂活动,手眼协调发展不良,在进行多步骤的日常生活自理活动时,视觉信息的反馈不足,常导致生活技能学习的困难及动作的笨拙。
五、对危险事物警觉性不高
大脑性视障儿童由于视觉障碍,往往不能避开一些突如其来的碰撞,再加上视野的缺陷,在走路时会容易碰到附近的人或障碍物,造成一定的危险。
早期适宜的刺激可提高视觉意识
大脑性视障儿童由于视力的严重丢失,经常会因为不懂得运用视觉,而对物体产生“视而不见”的情况,因为可能被认为是“失明”。视功能很容易被忽视,久而久之其视觉功能会被弃置,使儿童无法有效地运用其剩余视力去学习。尽管大脑性视障的儿童视功能严重受损,但通过早期适宜的视觉刺激仍能去帮助儿童建立用“眼睛看”的习惯,他们的视觉意识会逐步提高。
根据脑神经可塑性理论,婴幼儿的脑部处于活跃发展阶段,即使视神经及视皮质受损,只要提供适宜及足够的外在视觉刺激,诱发婴幼儿脑部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,让婴幼儿脑部有更多的机会去接受、传递、分析及统合那些视觉刺激信息,大部分大脑性视障碍儿童的视觉功能亦可以得到一些提升,并持续地发展。
因此,尽早地进行视觉训练尤为重要。早期的视觉训练可以让儿童大脑视觉区域及视觉联络区域得以发展,逐渐理解及掌握运用视觉,促进儿童的视觉和其他方面的发展。
一岁之前是治疗的“黄金期”
大脑性视障的孩子通过出生后不久的新生儿视力筛查以及3-9个月内眼保健门诊很容易发现,一岁之前的治疗十分关键,称为治疗“黄金期”,此后6岁以内都是康复的重要时期。
眼保健科咨询热线:0558——2976579
地址: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鲲鹏东路与刘海路交叉口(黄冈实验学校东侧)
24小时接诊电话2976761、18056717800、17855659997 客服热线0558-2976518